1.组网规划原则与方案说明
CloudEngine系列交换机推荐的M-LAG组网的推荐方案如下图所示。
1.1 Spine
推荐两层组网架构,即Spine与Server Leaf之间采用两级M-LAG组网,在Spine上部署双活网关。 PE/Core与Spine之间采用口字型或交叉型组网(上图以口字型为例),以三层方式对接静态路由、OSPF或BGP协议。 两台Spine间跨板/跨子卡创建Eth-Trunk并部署Peer-link。如果两块单板端口速率不一致,通过高速端口协商低速(如100GE协商为40GE)或不同速率端口混合捆绑方式(需规划链路负载分担权重,M-LAG口不支持使用此方式)保证Peer-link链路的可靠性。 部署独立三层链路作为上行链路的备份路径,同时作为M-LAG的DAD链路(图中绿色连线),在Peer-link故障后可以通过DAD链路检测对端设备是设备级故障还是端口级故障。 Spine之间互联的三层DAD链路须配置为保留口(当Peer-link故障时不会被Error-down)。
1.2 Server Leaf
Server Leaf部署M-LAG,与Spine的M-LAG对接,与Server网卡的负载分担模式对接。当Server的网卡为主备模式时(网卡推荐设置主链路的故障恢复后不抢占主角色或者延迟抢占,避免因链路不稳定时主备网卡频繁倒换),Leaf侧互联端口不需要配置M-LAG口,将物理口加入VLAN即可。 Spine与Server Leaf组间链路采用交叉型互联,链路须跨设备跨板保证可靠性。 推荐Server两条或多条链路双归接入到部署M-LAG的Server Leaf组。Server的单归接入无可靠性。 使用独立的三层链路来部署DAD,在Peer-link故障后可以通过DAD链路检测对端设备是设备级故障还是端口级故障,DAD链路配置为保留口(当Peer-link故障时不会被Error-down)。
1.3 DCI Leaf
DCI Leaf使用M-LAG与Spine对接、使用VXLAN与Backup DC对接,实现L2互通。 在DCI Leaf上使用独立三层链路作为DAD,在Peer-link故障后可以通过DAD链路检测对端设备是设备级故障还是端口级故障,DAD链路须配置为保留口(当Peer-link故障时不会被Error-down)。 DC间三层互通时,DCI Leaf与本地Spine M-LAG对接后,部署双活网关三层直连,在DCI Leaf上配置静态路由下一跳指向Spine,通过BGP EVPN将静态路由发布给Backup DC。
1.4 FW
内网FW旁挂Spine,部署Eth-Trunk与Spine的M-LAG对接,路由协议使用静态路由,不支持动态路由协议。
1.5 LB
LB部署Eth-Trunk与Spine的M-LAG对接,路由协议使用静态路由。
2.M-LAG规划注意事项
Spine、Server Leaf、DCI Leaf上对于M-LAG组网的规划注意事项参见下表。
项目 Spine Server Leaf DCI Leaf Peer-link
- 单块单板/子卡场景:至少双链路
- 带宽要求:存在大量单归接入场景时,与单设备的上行带宽一致
重点关注服务器大量主备接入场景时,Peer-link的带宽规划DAD 上行口
与PE交叉型+Spine间三层备份链路组网下行口 Eth-Trunk/M-LAG ID
- 规划Eth-Trunk的最小ID给Peer-link使用(例如Eth-Trunk 0)。
- 规划Eth-Trunk的次小ID给上行口使用、较大ID给下行口使用。
2)M-LAG ID与Eth-Trunk ID保持一致。
- 规划Eth-Trunk的最小ID给Peer-link使用(例如Eth-Trunk 0)。
- 规划Eth-Trunk的次小ID给上行口使用、较大ID给下行口使用。
2)M-LAG ID与Eth-Trunk ID保持一致。
3.网络防环STP部署方案
在M-LAG组网中,针对几种常见的引发环路的故障,可以预先部署一些对应的STP配置,以避免环路的产生。这些故障场景和对应的部署方案的配置请参见下图和下表。
# 网络防环STP部署方案要点示意图
# 网络防环STP部署方案说明
序号 故障场景 部署方案 参考命令行
2)所有设备上未使用的物理端口,设置STP cost值为10000,避免环路发生业务口被Block
stp v-stp enable
2)stp cost 10000
2)M-LAG成员设备间配置相同桥MAC,可选择其中一个成员设备的系统MAC(此配置建议Spine和Leaf都配置)
stp root-protection
2)stp bridge-address mac-addressstp tc-protection stp edged-port enable
stp bpdu-protectionport vlan exclude 1
undo port trunk allow-pass vlan 1
4.Spine可靠性部署方案
在M-LAG组网的Spine节点,需要进行可靠性的规划和相应的配置,请参见下图和下表。
# Spine常见故障点示意图
# Spine常见故障点的影响分析和推荐的部署方案
序号 故障场景 影响分析 推荐部署方案
设备重启完成重新加入网络时:
1. M-LAG成员口默认延迟UP 240秒,上行网络先收敛,PE侧到Spine的流量经过Peer-link绕行,Spine1需要学习的ARP/MAC表项较多时,丢包时间长
2. M-LAG成员口UP后,ARP和MAC表项出接口需要从Peer-link刷新到M-LAG接口,刷新过程中伴随丢包
M-LAG成员口UP后,上行口延迟UP,Server的流量到达Spine1先走备份链路绕行Spine2,上行口UP后,路由切换
如果Spine多单板/子卡时,一个Server Leaf组两台设备连接到同一Spine上的同一个单板/子卡,单板故障后流量切换到备份Spine,流量回切会受到ARP/MAC学习性能影响导致不同程度丢包
1. Spine上行链路如果为单上行链路时,要和备份链路在不同单板/子卡;Spine上行链路如果为多条上行链路时,则上行链路之间需要跨板/子卡
2. 一个Server Leaf组两台设备连接到同一Spine上的端口分布在不同单板/子卡
DAD口配置保留口
Peer-link故障恢复后,所有Error-down端口延迟240秒UP,上、下行端口同时UP会因上行路由和下行ARP收敛时间差导致业务长时间断流
M-LAG接口延迟UP 240秒并恢复间隔为10秒,延迟的240秒期间转发表项出接口学习在Peer-link,然后每隔10秒刷新一个M-LAG接口的表项出接口,提高网络收敛性能
5.Server Leaf可靠性部署方案
在M-LAG组网的Server Leaf节点,需要进行可靠性的规划和相应的配置,请参见下图和下表。
# Server Leaf常见故障点示意图
# Server Leaf常见故障点的影响分析和推荐的部署方案
序号 故障场景 影响分析 推荐部署方案
2)设备重启完成重新加入网络时,M-LAG成员口默认延迟240秒后UP,Peer-link先UP同步MAC表项,上行口和下行口UP后,所有接口同时刷新表项切换流量
2)Peer-link固定使用Eth-trunk 0,上行口固定使用Eth-trunk 1,下行口使用比1大的Eth-trunk ID,使上行口先UP
Server Leaf1到两台Spine的链路都down,流量走Peer-link绕行
Peer-link故障恢复后,所有Error-down端口延迟240秒UP,端口UP后,流量快速回切
多子卡场景,DAD链路至少与Peer-link的一个成员口部署在不同子卡上
5.DCI部署方案
在DCI场景中,通过DC之间部署DCI Leaf,实现DC之间的二层互通和三层互通,如下图DCI部署方案所示。推荐在DC内部署专用的DCI Leaf设备组,并在不同DC的DCI Leaf之间构建VXLAN隧道的方式来实现跨DC的二层互通和三层互通。
# 图:DCI场景下的部署方案
其中,跨DC的二层互通和三层互通的推荐部署方案参见下表。
# 表:跨DC二层互通和三层互通的推荐部署方案说明
应用场景 部署方案 流量模型
不推荐其他DCI方式的互联,不推荐的理由参见表。
# 表: 其他DCI互连方案的不推荐理由
其他DCI方案 不推荐理由
2)每个DC内双活网关Spine为STP根,一个STP网络中,只能有一个STP根节点,一个根的变化,会其他DC STP震荡
3)二层直连对接方案受限两个DC,扩展性不足(多个DC会引入环路)
兼容性差:L2互通场景,因传统vlanif接口不能作为VXLAN网络的网关,无法兼容,需要更改DC内业务网关的配置模型为VXLAN
6.管理网部署方案分析
管理网络部分,可以分为带外管理和带内管理两种方式,如下图所示,推荐使用带外管理方式。
# 管理网部署方案示意图
6.1带外管理(推荐)
部署规划:路由器、Spine、Leaf、FW、Server等设备的管理网口连线接入到带外管理交换机,带外管理网提供网关。
方案建议:带外管理网口独立于设备的转发芯片,转发面的故障与业务口相互隔离,优先推荐部署带外管理网。
6.2带内管理
部署规划:
V2版本的Server Leaf和FW的带内管理网复用两级M-LAG组网,在设备上配置VLANIF(图中以VLANIF 20为例)和管理IP地址,在Spine上提供双活网关(配置相同IP+MAC);V3版本在V300R023C00之前版本,Server Leaf通过配置Loopback地址来实现带内管理,在V300R023C00及之后版本,带内管理方案和V2相同。 服务器BMC口在带内管理时,上连到Server Leaf,规划独立VLAN(图中以VLAN 30为例),在Spine上提供双活网关 Spine和PE通过配置Loopback地址来实现带内管理
方案建议:
网络规模较小且成本受限场景,可以使用带内管理方式 部分软件管理设备要求可靠性较高时,可以使用带内管理方式(通常带外管理网口只有1个),同时建议规划带外管理网辅助登录管理(此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选)
推荐本站淘宝优惠价购买喜欢的宝贝:
本文链接:https://zblog.hqyman.cn/post/12162.html 非本站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原创文章需保留本站地址!
休息一下~~